电子设备展|国产工业机器人快速发力,向具身智能时代迈进
电子设备展了解到,工业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的“皇冠上的明珠”,在人工智能时代,它们正逐步向具身智能方向发展。根据ISO 8373:2021标准,工业机器人是自动控制的、可重复编程的多用途操作设备,能够针对三个或更多轴进行编程,既可以固定使用,也可以安装在移动平台上,广泛应用于工业环境。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其安装量占全球总量的一半。国内制造商正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缩小与国际领先企业的差距。全球范围内,工业机器人仍需增强其智能化特性,向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转型,这预示着一场新的变革即将到来。
从功能上划分,工业机器人可以分为包装、上下料、喷涂、物料搬运、焊接、打磨、码垛和装配等类型,其中物料搬运、焊接和装配机器人是应用最广泛的。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的《2024世界机器人报告》,2023年全球约有428万台机器人在工厂运行,同比增长10%,创下历史新高。2023年的年安装量为541,302台,位居历史第二,仅比2022年的552,946台低2%,这已经是连续第三年安装量超过50万台。在亚洲,2023年新部署的工业机器人占70%,欧洲占17%,美洲占10%。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电子设备展了解到,2023年,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保有量约为180万台,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拥有如此庞大工业机器人保有量的国家。2023年,中国安装了276,288台工业机器人,占全球安装总量的51%。这一数字是有史以来第二高的水平(2022年中国的安装量为290,144台)。IFR预测,2024年下半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需求量将加速增长,市场将更加稳定。长远来看,中国制造业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仍有很大的增长潜力,预计到2027年,年均增长率将达到5%-10%。
从下游应用来看,光伏、汽车电子、半导体等领域的工业机器人出货量增长最快。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主要由日本发那科(FANUC)、日本安川电机(Yaskawa)、德国库卡(被美的收购)、瑞士ABB这“四大家族”主导,他们凭借在机器人核心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一度占据了中国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然而,随着国内厂商如埃斯顿(002747.SZ)、汇川技术(300124.SZ)等的崛起,“四大家族”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有所下降,从70%降至约40%。根据MIR、CRIA的数据,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国产化率达到了45%,同比提升了9个百分点。根据睿工业的数据,2023年,埃斯顿工业机器人在国内市场的份额约为8.5%,汇川技术约为6.5%,分别位居第二、四名。
中科光电的创始人、董事长吴易明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虽然中国是工业机器人的最大市场,但国内厂商主要占据中低端市场,高端市场仍然以国际品牌为主。他认为,国内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提升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能力。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包括控制器、伺服系统和减速器,这些部件决定了工业机器人的精度、稳定性和负载能力等关键性能指标。控制器是工业机器人的“大脑”,通常占总成本的15%左右;伺服系统是“动力源”,通常占总成本的20%左右;减速器是“关节”,通常占总成本的35%左右。由于核心零部件的生产技术壁垒较高,关键技术大多被少数公司垄断,导致国内机器人生产商在采购时议价能力不足,采购成本较高。随着国内厂商技术的逐步积累和进步,目前控制系统与国外产品的差距正在缩小。国内部分厂商已经自主研发了自家的控制系统,包括埃斯顿、华中数控、新时达、广州数控、汇川技术等,也涌现出了一批专业的控制系统服务商,如固高科技、英威腾、卡诺普等。在伺服系统领域,汇川技术在2023年的年报中宣布其国内市场份额达到了28.2%。
文章来源:指南车机器人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