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电子展
2025.10.28-30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

亚洲电子展|从微米到纳米:高端数控机床的创新之路

机床,被称为“制造机器的机器”,是新型工业化的核心竞争力。我国机床产业起步晚,高精密数控机床主要依赖进口。

 

2003年,一位技术专家凭借一手维修进口机床的绝活儿,成为某公司年轻的技术专家。那时,国产机床以中低端产品为主,高精密数控机床几乎是国外品牌的天下。进口机床不仅价格贵、维修难,用起来也受约束。

 

李莉说,企业初创期,他们一边靠维修机床和加工精密零件两类业务稳步推进,一边在国内外考察,筹备后续发展。为尽早攻克“卡脖子”技术,3年时间里,企业把大半营收都投入到技术研发中。

 

亚洲电子展了解到,2007年,企业成功转型,业务从单纯的修机床转型为造机床——自研出首台精度达10微米的机床。这一成果,让他们坚定了在机床制造领域深耕的决心。

 

又经过6年努力,2013年,企业研发出首条自动化生产线,将机床精度提升至8微米。问题也随之而来。传统的丝杆传动技术,成为升级路上的“拦路虎”。

 

国外机床主要采用丝杆传动的技术路线,有着数十年的技术积累,在高精密丝杆、高精密轴承等方面优势巨大。

 

此外,以美国为首的多个国家签署了限制出口物资的《瓦森纳协定》,其中一条就是重复定位精度达到1微米的机床,被严格限制向中国大陆出口。

 

在技术专家一筹莫展之际,一位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专家给出了一个突破口:用直线电机替代传统的丝杆螺母。基于类似“磁悬浮”的理论,原本的机械传动结构大大简化,机床的动态性和精准性随之提高。

 

2015年11月,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组建了一支40多人的研发团队,开展直线电机在数控机床中的应用研究。经过8个月的重复实验,他们发现,传统机床的机身易受温度影响,造成形变。这样一来,焦点问题就变成如何对机身材料进行优化。

 

什么材料能做到降低影响?经验丰富的专家灵机一动,“为什么不试试把铸件机身换成大理石?”因为在测量仪器及其他领域中,大理石凭借物理特性和稳定性,成为制造和检测环境中的“常客”。

 

不但换上了大理石材料,团队还采用了温度补偿等技术。果然,温度对精度稳定性的影响被控制住了。除此之外,团队还创新性地将车、铣、磨3种工艺集成于一台机器上。这样不仅提升了效率,还避免了零件在不同机床间取、运、装造成的精度误差。

 

亚洲电子展了解到,2017年1月,采用直线电机直驱技术的高速高精数控机床研发成功。该机床全程定位精度达到2微米,重复定位精度更是高达1微米。

 

自此,一次机械结构的大胆变革,穿越了丝杆传动技术的“高墙”。从10微米到2微米,改变的是机械结构;从2微米到1微米,则是挑战行业的“精度天堑”。这一跨越不仅要求机床制造技术的全面革新,还需在多个环节实现质的提升,包括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及质量控制等。

 

为此,企业双管齐下。对内,构建集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和省级专家工作站于一体的科研体系;对外,与华中科技大学、南昌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人才战略合作,并与一家数控企业达成全面战略合作。

 

随着5G+、MES(制造执行系统)、自动化产线的加入,机床向着1微米、0.6微米的精度前行。“在微米这种肉眼‘看不到’的尺度,几摄氏度变化引发的热胀冷缩,就能造成严重影响。”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专精特新企业研究中心主任胡海波说。

 

终于在2024年3月,凭借一个核心零部件的替代,企业攻克了机床热胀冷缩带来的微米位移难题,打造出定位精度0.6微米、重复定位精度0.4微米的高速高精数控机床,登上了数控金属切削机床这一细分领域的制高点。

 

该机床凭借“超高精度”颠覆性技术,通过材料科学与机床工程领域的深度融合,填补了国产机床的性能空白,获得了广泛认可。

 

“我们用这家企业的机床替代进口的数控坐标磨床,不仅成本降低了,加工精度毫不逊色,维修也方便,可靠性还好。”一家泵业公司的董事长王兆和说。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