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电子展
2025.10.28-30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

电子展|人工智能发展的“加减之道”:技术赋能与风险防控的平衡艺术

在人工智能重塑全球格局的浪潮中,技术创新与风险治理的双重命题日益凸显。如何在释放技术红利与筑牢安全底线之间找到平衡点?两位专家围绕教育、产业、治理三大维度,解析人工智能发展的“加减法则”。

 

电子展了解到,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变革呈现双重路径:一方面,智能助教、知识引擎等工具正优化现有教学效率,如高校通过智能批改系统缩短作业反馈周期,学科知识引擎支撑个性化学习;另一方面,当知识获取成本趋近于零,教育体系面临颠覆性重构——工业时代“标准化培养”模式亟待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学科结构需从“大而全”转向“专而精”。例如,深圳理工大学正探索压缩传统课程学时,为学生腾出创新实践空间。

 

全学段人工智能教育需遵循认知规律分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提出“螺旋上升”体系:小学阶段侧重兴趣启蒙与基础逻辑认知,中学引入算法思维与简单编程,大学则聚焦专业应用与跨学科融合。同时需警惕“技术依赖症”:当儿童不再追问“为什么”,而是依赖大模型获取答案,好奇心衰退可能侵蚀创新根基。教育者需强化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培养,避免智能工具异化为“思维抑制剂”。

 

电子展了解到,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已形成“头部引领+中小协同”的生态格局:京津冀、长三角等地聚焦大模型研发与高端制造,中西部城市则依托产业特色发展细分领域。深圳的“冲头部+强生态”模式颇具代表性——既以华为、大疆等企业攻坚芯片、机器人等“卡脖子”技术,又凭借完备供应链体系吸引中小企业围绕头部产品开展二次开发。

 

面对“赢者通吃”的产业特性,地方发展需避免同质化竞争。有技术积淀的地区可瞄准“技术护城河”,如杭州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孵化出人工智能“六小龙”;资源禀赋有限的区域则可聚焦场景创新,围绕医疗、农业等垂直领域打造“小而美”应用。专家强调,制造业基础是中国发展人工智能的核心优势,大模型只有深入车间产线,在装配、质检等具体场景中迭代优化,才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电子展了解到,人工智能的风险防控需超越技术视角,构建“技术-社会”协同治理框架。以智能驾驶为例,除了车辆本身的算法安全,还需同步升级交通标识系统、规范企业宣传口径,并将“智驾应急培训”纳入驾照考核体系。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期发布的自动驾驶标准体系,正是这种系统思维的体现。

 

中国选择“小步快走”的渐进式治理路径:既借鉴欧盟“风险预防”理念加强算法透明性、数据安全等底线监管,又避免美国“自由放任”导致的伦理失序。例如,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实施“备案制+负面清单”管理,在释放创新活力的同时遏制深度伪造等滥用风险。全球治理层面,中美在数据跨境流动、通用人工智能安全等领域存在合作空间,需共同推动建立兼顾发展与安全的国际规则,防止“智能鸿沟”加剧全球失衡。

 

从教育领域的“做减法腾空间、做加法强能力”,到产业层面的“做加法拓场景、做减法避内卷”,再到治理维度的“做加法筑底线、做减法促创新”,人工智能的“加减之道”本质是一场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平衡实验。唯有在开放创新中守住安全底线,在风险防控中激发创造活力,才能确保这一变革性技术真正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助推器”而非“颠覆者”。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