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三夏"农忙关键时期,全国多地迎来小麦丰收季。据农机调度数据显示,河北、河南、山东等主要产区的麦收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气象预报显示,未来几日大部分麦区将持续晴好天气,但需防范高温影响。
电子展了解到,在河南鹤壁市的高产示范田里,金黄的麦浪随风起伏,联合收割机穿梭其间。这片采用新品种的麦田展现出显著优势:亩穗数达52万穗,远超普通麦田。经测产预估,亩产有望突破900公斤,或将刷新全国冬小麦单产纪录。
高产背后的科技密码在于良种良法配套。示范田选用的新品种具有矮秆大穗特性,株高仅70厘米左右,在前期高温大风天气中表现出优异的抗倒伏能力。这些优质种子源自农技人员长达十年的精心选育,通过不断筛选优化,培育出适应性强、产量高的优良品种。
田间作业现场,搭载自动导航系统的智能收割机引人注目。这些设备能够自主规划收割路线,显著提升作业效率。鹤壁市农业农村局提示,当前全市麦收进度已超八成,建议农户抢抓农时,在6月15日前完成夏玉米播种,对墒情不足地块及时采取补水措施。
电子展了解到,山东滨州的无人农场则展现了更高水平的农业智能化。在这里,无人驾驶的收割机、运粮车和播种机协同作业,自主完成从收割到播种的全流程。这些农机装备了北斗导航系统,不仅能精准执行田间作业,还能自动返回机库、智能避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人化操作。
中科院专家介绍,该示范基地整合了北斗天通卫星技术、无人机遥感、地面机器人等多项前沿科技,构建起天地一体化的智慧农业监测系统。通过多元数据融合的智能管理平台,首次实现了耕种管收全过程的无人化精准作业,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样板。
据统计,今年"三夏"期间全国投入各类农机具超过1700万台(套),其中智能农机占比显著提升。从良种选育到智能收割,从无人作业到精准管理,科技创新正在深刻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为粮食稳产增产注入强劲动力。
文章来源:央视网